银色的金属球在阳光照射下格外耀眼,运动员投掷出的球精准撞击在目标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中国国家地掷球集训队小金属球项目在成都体育学院东部新区校区操场上的训练场景。不远处的大金属球训练场上,运动员们奔跑抛球,几个回合下来便已大汗淋漓。
据小金属球主教练刘转介绍,队伍于6月初便在成都集结,开始了成都世运会赛前集训。“作为非奥项目,世运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刘转表示。为备战此次盛会,早在今年4月和5月就进行了两轮选拔赛,5月底公布的集训队名单中,大、小金属球项目共有10名队员入选,但最终仅有4人能代表国家出战——张晓辉、王晨怡、金钊、颜琳琳成功进入最终参赛名单。
“虽然最终上场的仅有他们4人,但集训队其他队员们也积极利用这次机会,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大金属球项目主教练王燕表示。除此之外,集训期间也需要有实力相当的队员充当“假想的对手”进行模拟对抗。“队员们之间的默契让从摆球到投掷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摆球本身也是掷球项目特色的一种体现,无论是大金属球还是小金属球,都需要精准的“摆球”技术。尤其是大金属球比赛,需在限定时间内以击中目标球的次数判定胜负,这对队员间的默契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队员们都很拼,在训练中大家要求都一样,换句话说这也是为国争光的一种方式。”王燕补充道。
“跑得再快点!”
“注意节奏和时机,要动脑筋!”
王燕在场边一边拍手鼓励,一边高声指导着场上训练的队员。“张晓辉训练时间相对较短,但进步很快。由于国际赛事经验不多,所以会对他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王燕表示。女队员王晨怡则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目前已是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地掷球课程。“希望她能为我们冲击领奖台增添力量!”时值正午,队员们仍在赛场上来回奔跑,王燕的指导声与球的撞击声交织回荡。“上午进行了专项训练,下午安排轻松些,去健身房练体能!”王燕说。随着比赛临近,队员们即将从高强度专项训练转入赛前冲刺调整阶段。
在小金属球的训练场上,颜琳琳“全副武装”地进行着抛击训练,金钊也戴着鸭舌帽抵挡刺眼的阳光。主教练刘转介绍,上午主要是个人的针对性训练,下午进行模拟测试。小金属球准确抛击个人测试共分五组,每组包含三个不同抛击距离,最终以五组总成绩决定胜负。颜琳琳着重加强了目标球位于小球后方的组别训练,金钊则重点练习目标球居后的组别。颜琳琳表示,参训克服了许多困难,“能有机会为国效力,太阳再大、天气再热都不是问题。”
刘转透露,队伍每周安排三次力量训练,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赛,他坦言:“虽然与欧洲强队相比仍有差距,但我们必将全力以赴。”
相关附件